第八:当时本因镇、定二州的军情告急:契丹和北汉联兵进犯,赵匡胤才得以领兵出征,为什幺黄袍加身后,不费一枪一刀,战事已定? 清代学者查慎行专门写了一首《汴梁杂诗》,来讽刺这件事:梁宋遗墟指汴京,纷纷禅代事何轻。也知光义难为弟,不及朱三尚有兄。将帅权倾皆易姓,英雄时至忽成名。千秋疑案陈桥驿,一着黄袍便罢兵。最后两句一针见血,意思是说,出兵之前十万火急说是强敌来犯,怎么赵匡胤一披上黄袍,就没有下文了?难道敌人闻风而退了?后来,镇州节度使郭崇报告说:契丹与北汉军皆遁。那么,他们为什么突然退兵呢?难道是看见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害怕了,不敢进军了?那后来怎么又一而再,再而三地向宋朝挑衅呢?
由以上种种疑点可以看出,“陈桥兵变”绝对是有预谋的。但是,据我对当时的历史研究发现,真正直接策动和指挥“陈桥兵变”的人并非赵匡胤,而是另有其人!
那么,我为什么认定,赵匡胤没有直接参与和指挥“陈桥兵变”的具体实施呢?其主要根据还是出自赵匡胤本人之口,在赵匡胤后来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时候,有这样一段记载。《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,请石守信、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(此时是公元961年)。酒过三巡赵匡胤突然言到“要不是靠众将拥立;我不会有今日。但是,当了天子,日子也实在难受,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。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。”石守信等人问道:“陛下如今贵为天子,还有什么忧虑?”宋太祖道:“我这个位置,谁不想坐啊”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,忙表白说:“如今天命已定,谁还敢有异心?”太祖苦笑着说:“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,但是,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,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,恐怕也不行吧!”》。
从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这些昔日一起打天下的“铁哥们”对话当中,有一句《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,有人贪图富贵,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。》比较耐人寻味。因为如果是赵匡胤在“陈桥兵变”中,与这些人早有串通,作为当时贵为宋太祖的赵匡胤绝不可能说出这番话,因为赵匡胤在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时候,与这些当年的兄弟对话都比较实在,可谓是推心置腹!而且当时赵匡胤已经贵为天子,没有在这些知根知底的老臣面前撒谎的必要.那么又是谁直接策动并指挥了“陈桥兵变”的整个过程呢?我的研究认为是后来成为宋太宗的赵光义,因为设身处地的考虑,在当时的情况下,赵匡胤确实不便直接出头。而赵匡胤最信任的人,莫过于其胞弟赵光义。由赵光义出面既可以代表赵匡胤的意思,又可以使赵匡胤不必背负篡周的骂名。可谓一举两得!
从多方面的史料记载也可以看得出来,在“陈桥兵变”的整个过程中。赵光义的活动十分频繁,而且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由他决定的。而赵匡胤却显得非常低调。兄弟俩的双簧唱的有板有眼,配合的相当默契,可谓是天衣无缝。而且后来赵匡胤的禅位,竟然传弟不传子!虽然史学界有另外的猜测,但是也不能说与“陈桥兵变”不无关系。
在总结后周灭亡的教训时,当时的宰相范质说了这样一句话“仓卒遣将,吾济之罪也!”。意思是说赵匡胤的阴谋得逞,是因为当初他没有来得及调查军情的真伪,仓卒之间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出征造成的。其实即使不是由赵匡胤亲自领兵出征,后周政权也迟早落在赵匡胤的手里。因为早在兵变之前,后周的实际兵权以完全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。
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”只是为赵匡胤篡周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。古往今来谁也不愿意担负国贼的骂名,即使是曹操也始终不敢篡汉献帝的位。赵匡胤更是如此,所以这个黑锅必须由别人来背,而他一定要把自己打扮成忠臣孝子的模样,即便是打家劫舍,也要说成是劫富济贫!所以取后周江山而代之,是由于士兵们自贪富贵,强立了赵匡胤为天子。而赵匡胤是为了保全士兵性命,迫于无奈才肯做这个皇帝。
我认为“陈桥兵变”完全就是一场作秀,是由赵匡胤作为编剧,由赵光义和赵普导演出来的一部荒诞闹剧!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,即使不通过“陈桥兵变”,后周的江山也是迟早属于赵匡胤的,这是历史的必然。赵匡胤只是阴谋通过“黄袍加身”推卸责任。但是,历史的真相是很难被掩埋的,虽然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”的整个过程策划的很精彩,不过最终还是露了马脚。
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
上一篇:上一篇:水镜先生:三国时期的神秘高人
下一篇:下一篇:揭秘雷峰塔倒塌内藏“金”之谜
唐代的交通工具一般是马和驴,长途一般用马,短途则用驴子,因此,在古时人们的坐骑一般都是驴子,速度也恰到好处。同时,也不乏爱惜坐骑的人,古人胡趱就是其中一位,他甚至是为自己的坐骑驴子请假呢,一起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吧。 坐骑驴 胡趱是唐昭宗时皇宫...详细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