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,主要有两种。一是项羽性格使然,所谓“匹夫之勇,妇人之仁”,喜欢杀戮以至丧失天下民心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“历史必然”,认为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了,是历史潮流所在,项羽却逆潮而行,分封天下,必然为潮流所抛弃,事实真是如此吗?
其实,这两种 观点都太过偏面,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。小编认为,吴越落后的文化是项羽失败的根本所在。
关于凶残好狠,从《史记》的记载来看,项羽确实表现出了大开杀戮凶狠残忍的一面,但这并不能说是项羽性格使然。一方面古代战争本身就比较残忍, 集体坑杀战俘的事情在先秦屡见不鲜。另一方面,只要有人劝解,并且道理中肯,项羽一般也不会大开杀戒。
据《汉书》“陈胜项籍传”记载,项羽攻打外黄十分艰 苦,取胜之后,将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赶往城东,想集体屠杀,以泄其愤。当时外黄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,劝说项羽不要屠城,不然以后其他城市的人肯定抗争到底, 绝不投降。
项羽认为有理,郝免了已经刀架脖子的一众男人。试想项羽身为主帅,在忙乱的战争间隙居然能接见一个黄口小儿,并且接纳他的意见,是多么难得的一 种行为。
就是刘邦,也难以做到,即便是以后两千年来的整个中国历史中,恐怕也难以找到几个类似的例子。
项羽
关于匹夫之勇妇人之仁,这不过是韩信的一面之词。韩信乃一介贫民,穷困潦倒,又自恃能力超群,所以一直期望出人头地。项梁造反兵过淮阴时,韩信 投靠项梁,项梁任命他做了一个小官。项梁死后,项羽继任,赏识韩信的才能,立即予以提拔。但是韩信确实才高,认为提拔得太慢,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,于是 临阵叛逃,投靠刘邦。没想到刘邦也并没有给他什么官做,失望之余,韩信又弃刘而去,这才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。追回来之后,刘邦因萧何推荐, 立马招见,在这次会见时,韩信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,故意将刘邦吹捧一下,将项羽贬低一下,当然是情有可原,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就讲出了流传千古的“匹夫 之勇,妇人之仁”。
关于项羽的性格,我认为陈平的评价较为中肯,《史记》“陈丞相世家”记载,陈平对刘邦说:“项王为人,恭敬爱人,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。至于行 功爵邑,重之,士亦以此不附。今大王慢而少礼,士廉节者不来,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,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。”可见,就性格而言,项羽刘邦,各有长 短,相对而言,项羽的性格甚至好过刘邦,因为不排除陈平与韩信变相地向刘邦讨要爵邑的可能。
项羽失败告终
这一说法,其实由来不久,大抵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传入中国以后,一部分人提出的新看法。他们认为在秦以前,夏商周实行的是五级分封制,公侯伯子 男各据一国,自成一体,虽然夏商周三代分别是“天下共主”,但是天下共主对封建各国的控制力并不强,一旦某一诸侯国实力增强,往往尾大不吊,不买“共主” 的帐,而“共主”往往对此也毫无约束办法。因此,各诸侯国力量此消彼长之后,经常发生冲突,局部战争此起彼伏。老百姓对这种局面早已厌倦,希望能形成中央 集权的统一王国。秦灭六国之后,废除封建制,实行郡县制,正是代表了这一历史潮流。而项羽在灭掉秦国以后,废掉郡县制,又实行封建制,违背了历史潮流,所 以为潮流所淘汰。
初看起来,这一说法彼有“新意”,但实际上,不过是后人的凭空妄断。
封建制度下的各国经常相互厮杀,形成局部战争,而且有时战争规模还相当大, 这是事实,但是,从国家政权出现之日起,一直到秦灭六国之前,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分侯的封建制。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之后,天下百姓并没有发现中央集权的好 处,反而更见其害。因此,那些深受其害的原六国百姓,理所当然地就认为苦难的根源就在于大一统。所以,一旦陈胜吴广揭杆而起,“天下影从”,除了故秦地之 外,原来六国所在地的豪杰百姓,纷纷杀死郡长县令,以图恢复六国故地,回到以前的七雄并存的历史状态。
关于这一点,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杂家唐蕤在《长短要术》中有过比较明确的评论。《长短要术》历来评价甚高,有人称之为“小资治”。而唐蕤本人在当 时也声名远播,就连大诗人李白在十八九岁时,也师从于唐蕤。可见唐蕤当时的学术地位。就连唐蕤这么一位大学者,也认为较好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制稍带郡县制。 他甚至认为秦朝之所以很快就灭亡,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分封诸王而一味实行郡县制。可见,在近现代一些人的“新意”之前,并没有什么人证明秦时天下百姓有希 望大一统的愿望。(唐蕤原文附后)
上一篇:上一篇:为何说迎春误嫁山中狼 其中原因是什么
下一篇:下一篇:惨不忍睹 满清十大酷刑之断椎
唐代的交通工具一般是马和驴,长途一般用马,短途则用驴子,因此,在古时人们的坐骑一般都是驴子,速度也恰到好处。同时,也不乏爱惜坐骑的人,古人胡趱就是其中一位,他甚至是为自己的坐骑驴子请假呢,一起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吧。 坐骑驴 胡趱是唐昭宗时皇宫...详细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