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皇帝饮食大揭示

2017-02-23 9:22 来源:邪恶帝 作者:佚名

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地,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。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、简单的饮食方式随着清朝皇室入关,也带到了北京城。

入关之初,满族贵族初次登上统治地位,需要本民族的武装力量维护刚刚取得的权利。因此,用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传统风俗加强民族凝聚力,是清统治者的当务之急。

清统治者一方面钦定中国传统的儒学、理学为“正学”,使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,稳定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;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汉化的措施,其中就包括服饰、发式、礼仪、饮食等方面,以此来加强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,来保持与皇室的向心力。无论是清宫廷筵宴,还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,清宫廷饮食大多保留满族传统,饮食原料、物料仍以东北特产的粮肉蛋菜为主。

每到年底仍例关外风俗行“狍鹿赏”:向满、蒙、汉八旗军的有功之臣颁赐东北野味。届时,北京城内分设关东货场,专门出售东北的狍、鹿、熊掌、驼峰、鲟鳇鱼,使远离家乡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属身在异地,也能够吃到家乡风味。正如《北京竹枝词》中所写到的一样:“关东货始到京城,各路全开狍鹿棚。鹿尾鲤鱼风味别,发祥水土想陪京”。

清朝宫廷饮食

清朝宫廷饮食

乾隆在位(1735—1795)期间,清王朝经过了近百年的统治之后,正是鼎盛时期。全国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代最高数字,达到六百余万顷。粮食富足,加速了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。社会财富大量积聚,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也日盛一日。皇帝居于封建统治的最高层,饮食服御,豪华奢丽,达到惊人的地步。

宫廷饮食不仅打破了“关东货”一统天下的局面,而且在饮食结构、烹饪技术上都得到改变。首先是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,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、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。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、熊掌,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,易患重病。因此乾隆帝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,并对前代定制的宫廷制度中一些未成系统的条文加以修订。

在《钦定宫中现行则例》、《国朝宫室》中对宫廷饮食的等级标准及其份额做出了明确的规定,即后、妃的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标准。皇帝有皇后、皇贵妃、贵妃、妃、嫔、贵人、常在、答应,八个等级的妻妾。皇帝、皇太后、皇后享受最高标准的饮食,每次进膳用全份膳48品(包括菜肴、小菜、饽饽、粥、汤及干鲜果品);每天用盘肉十六斤、汤肉十斤、猪肉十斤、羊两只、鸡五只、鸭三只、蔬菜十九斤、萝卜(各种)六十个、葱六斤、玉泉酒四两、青酱三斤、醋二斤以及米、面、香油、奶酒、酥油、蜂蜜、白糖、芝麻、核桃仁、黑枣等。皇后以下皇贵妃、贵妃、妃、嫔等按照等级相应递减。皇贵妃、贵妃食半份膳(是皇帝的二分之一)二十四品,妃以下食半半份膳(是皇帝的四分之一)十二品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lishitu.com/lishi/180.html

热门专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