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学者认为,“绿面俑应为军中傩(音nuó)人”是比较准确的定位。远古时期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在军中应有流行。首先,当时有傩礼。据记载,傩舞在夏、商、周代纳入礼制,并出现“国傩”、“天子傩”、“大傩”等不同规模级别的傩祭。其次,傩礼与军事性质有关,而秦俑坑是秦军阵的现实模拟。自周代,“傩礼”成为五礼之一军礼的一个项目。傩礼主要任务有定期驱傩和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。周代傩礼的主角方相氏,由掌管军政军赋的大臣夏官大司马领导。方相氏本人没有爵位,不在士大夫阶级之列,却是掌管驱鬼逐疫的下层专职军官。方相氏被称为“狂夫”,就是因为他们是个子高、力气大、本领强的军中能人,由此可见,周代傩礼的礼意是“军人战胜鬼疫”。再其次,秦文化与楚文化有较密切的联系,而重巫的神秘色彩是楚文化最大的特色。秦陵出土文物有较多的楚文化风格,例如铜车马上的彩绘纹样、俑坑中覆抹青膏泥等都与楚文化有较强的联系。
“戏剧舞台上的脸谱中红色代表忠勇,白色代表奸诈,黑色代表耿直,而绿色和蓝色代表的是外藩,是少数民族的象征。”读者杨晓芳说,脸谱给了自己很大启发,由此推测绿脸俑是融入了某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陶俑。杨晓芳说,从地理位置看,秦人在立国初期地处陇东地区,就是今天甘肃东部天水一带。这里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区,秦人与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从历史文献看,秦国的臣民是由不同种族组成的,有因为采矿而出名,得到秦始皇赏识的巴族的寡妇清;有非常吃苦耐劳活跃于山地的(cóng)人,人就是今天四川、湖南一带的少数民族;至于羌人,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,更是秦人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再从战场实际看,秦军广泛吸收了不同民族的各种战法,虚心向不同民族,包括强敌匈奴学习军事技术。由此可见,地下秦俑军阵中的绿脸俑很可能就是少数民族的象征。
兵马俑
还有专家推测,战国时期,出兵打仗,有些国家往往将牛的角上绑上刀,士兵的脸上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,装神弄鬼,借以吓到敌方。秦俑脸部涂成绿色也不是不可能。也有专家解释说,绿色也可能是表现肤色的另外一种手法,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。
上一篇:上一篇:科学家竟然用昆虫基因改造人类 变种人出现?
下一篇:下一篇:解密:金字塔木乃伊的制作全过程
城濮之战,相信熟读《孙子兵法》的人都非常熟悉。城濮之战,算得上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事之一。为何城濮之战这么重要?在城濮之战中,各个国家的下场分别是什么?今天,小编找来了和城濮之战相关的史实,我们一起来看看,城濮之战,是不是真的像一般的史书渲...详细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