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军演习暴露大批问题:OK手势竟认为三发余弹(3)

2017-02-23 9:22 来源:邪恶帝 作者:佚名

飞起来的陆军怎么打?

去年秋天,粤东某地,由该旅旅长充当的陆航指挥员首次执掌三军“帅印”,一道道作战指令,从飞翔的“中军帐”里传往海上舰艇、火炮阵地和装甲集群,引导并聚合起了各类作战要素、各个作战单元,对岸滩之“敌”发起致命一击……

硝烟虽已散去,但回忆起去年总部组织的这场实兵演练,该旅官兵仍觉劲风扑面:未来的战争,是信息化战争;未来的战场,是三军联合战场。陆航作为新型作战力量,只有加速融入作战大体系,钢铁旋翼才能成为陆军转型的“翅膀”,才能成为制胜未来战场的“尖刀利刃”!

然而,攀登体系作战的山峰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、一蹴而就之举。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,大队长肖志刚谈起他亲身经历的两幕场景:

2012年珠海航展上,他驾驶着新式战机首次精彩亮相,一飞惊天,享誉中外;

然而,在接踵而至的一次对抗演练中,他率领的空中分队却“有劲使不出”,低空突防时,总是难逃地面雷达的“眼睛”。战机先进了,为何没有发挥出更好的作战效能?演练复盘,原因毕现:“新装备按老战法去练,犹如一把宝剑没有开刃,怎能御敌于沙场之上?”

“新装备自身形成战斗力不难,难的是怎样建立适应三军联合作战的新战法。”该旅政委张益强说,真正的战争,发生在战争之前。只有将战斗力标准树到未来战场的“峰巅”,以此引领和推动战争预实践,今天才能未战先胜,明天才能决战决胜。

紧盯明天起跑,聚力体系作战,围绕训练转型、战法创新、人才升级、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难题攻坚克难,该旅训练场上燃起新的“烽火”。

“烽火”中,空中飞来“变形金刚”——今年,他们按照不同机型的性能特点,将空中作战力量编组为侦察预警、火力打击、空中输送等一个个随调随用的作战模块,这些模块“平时一起训、战时一起打”“地面宜整合,空中可重组”,不仅推动着陆航多机种大机群作战能力不断跃升,也在引领着陆航的训练理念发生深刻变革。

“烽火”中,战鹰不再“短视目盲”——由于采取目视观察、导航,陆航直升机历来存在“看不远”的通病。针对这一问题,今年他们借目远眺,经过上百次联合攻关,打通了陆航与特种无人侦察机“两家”之间的情报信息链路,为直升机安上了“千里眼”。一位军委领导看完他们的专项演示后,当场作出评价:“陆航一个课题,带动了整个海上作战样式和流程的改变。”

“聚力体系,攥指成拳。”在日趋常态化的多军兵种联训联演、联合课题攻关中,陆航与联合作战体系之间的“路”正在越走越宽。统计表明:仅这两年他们参加带联合背景的演训活动,飞行架次已经超过了以往5年的总和;携手多军兵种、横跨多武器平台的联合战法创新成果,有20余项被全军推广。

冬日岭南,寒气初现,一场地空协同打击演练却在如火如荼进行。红方两架新型直升机超低空隐蔽侦察,将蓝方两栖装甲集群坐标方位信息快速传输至后方炮兵群,实时引导新型远程火炮群实施火力覆盖……

硝烟散尽,该旅“战法创新库”里又多了一项关于新型战机的实战创新运用。

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还要落下去。面对“短板”决定打赢“空间”、细节决定成败的信息化战场,我们是否拧紧了体系的每根“链条”、踩实了训练场上每一个脚印——

打通走向实战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赢得决战决胜的“关键下一秒”

今天发生在训练场上的真实一幕,明天可能就会是战场上的“黑色幽默”:

那一次,机长梁首竞驾驶战机完成实弹射击后,返回野战机场中转检查。旋翼刮起的巨大旋风中,军械员小吴低头迅速钻到战机下面检查弹药,几秒钟后,小吴向梁首竞伸出3个指头。

“还有3枚航炮没有打出去。”梁首竞这样理解小吴的手势,马上关停发动机,让小吴排除弹药。

“OK了啊!怎么还熄火了?”看着走下飞机的梁首竞,小吴满脸疑惑。

原来,小吴弯曲大拇指和食指,伸直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,是通用的“OK”手势,而梁首竞却把这个手势理解为“3发余弹”。

“一样的手势,竟然出现两样的判读!飞行员误判,战机再次升空的间隔就会被拉长;战机晚几分钟投入二次作战,影响的可能就是一场战斗的胜负。”在对各型直升机指挥手语进行规范统一的同时,这一典型事例也成为该旅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的“焦点话题”:体系作战,环环相扣,每一个战斗岗位、每一次作战行动,都像“一颗马掌钉改变了一场战争结局”中的马掌钉,哪怕是毫厘之差都会导致全盘皆输。

只有打通走向实战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才能赢得决战决胜的“关键下一秒”。面对“短板”决定打赢“空间”、细节决定成败的信息化战场,我们是否拧紧了体系的每根“链条”、踩实了训练场上每一个脚印?一个个发自思想深处的自我拷问,如今正在成为该旅官兵谋打赢、苦练兵的强劲动力──

子夜时分,战机轰鸣。过去只有在昼间飞的高难战术课目,今年以来他们加大难度强度平移到夜间,甚至是午夜后实施;

千里机动,马不停蹄。飞行三大队、六大队今年连续参加了3项重大演训任务。任务一结束,他们就直接开展了“补差、补弱、补漏”训练,对薄弱的基础课目进行“回炉”,不给战斗力留“短板”;

南海之滨,雷霆出击。今年夏天,他们扎扎实实“铆”在海训场,一连创下“某型直升机极限值下超低空火力打击”“夜间某新型武装直升机导弹和火箭尽远攻击”等多个我军陆航史上的“首次”……

谋打赢的脚步,既有阔步前行,也有千回百转。为了获得突破防空雷达的最佳方法,他们连续两年邀请“对手”防空兵某部过招,不惜千百架次的反复飞行;为了完善各型武器弹药的极限作战数据库,他们对所有武装直升机、近十种航空弹药毁伤机理及效能逐一探索,耗时半年,采集更新试验数据数千组,构建出陆航火力运用模型。

热门专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