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军二炮工程师成功改进设计 节省数千万元
导弹腾飞,离不开为导弹筑巢的人。筑巢之路,离不开为之设计的人。
寒冬时节,一座座地下龙宫深处,导弹官兵枕戈待旦。京城一隅,深夜灯光下,第二炮兵某工程设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埋头攻关……
近年来,该所紧盯战场需求,创新成果“井喷”,使导弹阵地生存防护等实现历史性突破。该所所长田庆龙告诉记者,这一成绩的取得,得益于他们对人才队伍的科学培养和使用。
抬高奖励“横杆”激发创新活力
数年前,该研究所设立创新奖励基金,先后评出各类创新奖项百余个。
这一举措让创新者有舞台、有地位、得实惠。可是,连年实施大范围奖励,导致创新门槛降低,机关干部照顾奖、保障人员平衡奖、劳苦人士安慰奖渐渐成了“潜规则奖”。
平衡照顾,你有我有,创新奖励成安慰,这严重挫伤了一线科技干部的热情。为此,该所完善创新工作评估办法和奖惩细则,严禁党委领导和机关干部在非全程参与或重大贡献创新项目上挂名“搭车”;严格控制奖项规模,数量减少70%;纪委全程参与监督,评选结果在网上公示;参评及获奖等次高低,取决于原始创新点多少和转化效益多大等硬“门槛”。
坚守“门槛”,让“好的吃香弱的发慌”。2013年年底,该所年度创新先进个人由原来的64个减少到12个,获奖人员全部来自勘察设计科研一线,两个特等奖首次同时空缺。
有竞争才有压力。如今,该所人才创新活力迸发,先后有10人入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,100多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。前不久,该所国防工程生存防护设计研究创新团队获“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”荣誉称号。
为年轻人创造“发光”机会
定错一个点,白干好几年;画错一条线,损失上千万——这是工程设计行业的一句“行话”。
以前,该所老专家平时评价年轻同志“能力不错”,但真正“放手让他们大胆干”,却显得尤为谨慎。
年轻人分到该所,大多负责装装软件、跑跑勤杂,眼巴巴看着科研任务自己却上不了阵。
某研究室主任潘玉龙荣膺第二炮兵“十大砺剑尖兵”。回忆成长经历,他说,特别感激时任室主任王学进,自己刚来他就大胆“压担子”。
来所第2年,潘玉龙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。第3年,他再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上一篇:上一篇:解放军一旦与日本开战 澳大利亚会如何选择?
下一篇:下一篇:外媒:中国海军2014年大发展 亚太美军陷入劣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