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6日,兰州军区某高炮团在-18℃的冰天雪地中实弹射击。
未来信息化战场,打仗离不开数据支撑。无形的数据,是保障力,也是战斗力。对于指挥员来说,掌握了优势的数据资源,就能拨开“战争迷雾”,找到克敌制胜之道。反之,数据信息若失之毫厘,作战行动就可能谬以千里,甚至满盘皆输。
打仗需要啥,冬训就要练啥。寒区部队,要借助严寒这块“磨刀石”,把人员、装备拉到恶劣环境中摔打磨砺,在近似实战的训练中检验“老数据”,补充“新数据”,摸清作战数据更新的规律,在对数据的保鲜中捕捉制胜机理。
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数据亦是如此,作战数据库里的数据如果放置久了,同样会“发霉变质”。行军不能用“老地图”,打仗不能用“老数据”。过期的作战数据,就好比一本“老皇历”,不仅不能起到应有作用,还可能耽误大事。广大官兵尤其是各级指挥员,要牢固树立“用数据说话”意识,把数据收集更新当作冬训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实,使各类数据信息真正实现“吐故纳新”常态化,进而为加快战斗力生成提速增效。
冬训·新数据见闻一
沈阳军区某防空旅——
数据流迎战冰雪寒流
轰鸣声中,某新型无人机拔地而起,尾焰“惊”起一片雪花。“高度××,速度××,飞行姿态正常。”观测员快速传回的飞行数据,被参谋人员详细记录在案。
“作为旅里列装的新装备,该型无人机信息化程度高,夏季曾在演兵场中飞过,但在严寒条件下飞行还是首次。”指着两条有重叠也有分歧的数据线,该旅旅长武子朝对记者介绍,此次冬训新收集的数据表明,严寒会明显减弱新型无人机的续航时间、通信距离、飞行高度和承载能力。
数据年年有,今年特别新。伴着飘飞的雪花,记者在沈阳军区某防空旅冬训场上看到一群特殊的官兵——他们手持DV、相机或记录本,紧盯训练新变化采集装备性能、战场环境、作战指挥等方面的新数据。
采访中,该旅多名数据采集员不约而同地表示:此次冬训剔除虚招,更加贴近实战,以往冬训少见的全要素合成演练、重装备战斗进程实射、新装备远距离转战等险难内容逐一亮相,各类新的作战数据井喷而至。
“此次冬训,感觉就是数据流迎战冰雪寒流。”据旅长武子朝介绍,从冰雪天到风沙天,从-20℃到-35℃,在不同天候、不同温差下,官兵边演练边测量,共记录下300多条新数据,进一步丰富了该旅寒区作战数据库。
冬训场上,该旅官兵在采集新数据的同时,也注重为旧数据升级保鲜。
“人员、装备、环境等各种因素每年都会发生变化,如疲劳行军和初次行军,新兵行军和新老兵混合行军,数据都不一样,作战数据的‘保鲜’至关重要。”武旅长告诉记者,前年冬训,部队行进至某山野涵洞桥时,数据显示桥承载能力为8吨。指挥员望了望身后的重装车队,无奈只得选择了绕行。殊不知,该桥已于当年秋天完成重建,设计载重量为40吨。
行军不能用“老地图”,打仗不能用“老数据”。此次冬训,他们以往收集的一组数据便遭遇了新情况——
排长徐亮在组织车辆掉头时,不小心滑进了结冰的河沟。没想到,冰层竟然碎了,他的一条腿陷入冰窟窿。
“去年测量这一带冰层厚于60厘米,车辆都可通行,怎么回事呢?”徐排长摊开笔记本告诉记者,这次测量后的新数据显示,冰层载重能力不仅与其本身厚度有关,还与上面覆盖积雪厚度有关,积雪越厚,冰层越薄越脆。
随着冬训深入展开,新鲜的数据,更新升级的数据,各式各类的作战数据从各个连队的采集终端,源源不断汇入该旅“寒区作战训练数据库”。
“这是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。”武旅长点开电脑界面:“寒区作战训练数据库目前分作战数据、决策支持、资料检索等5个功能模块,可以检索查阅低温冰雪等条件对人员、装备影响的规律及防护、破解的实用招法和措施。”
就在他介绍的同时,指挥中心里作训参谋汤玉亮正将严寒条件下主战装备油耗数据、密封橡胶硬化数据等录入数据库。这些数据,都是营连官兵通过采集终端上报来的。汤参谋把这些在训练实践中产生的新数据,经核实后上传,不断更新、拓展原数据库。
“数据就是战斗力。但光有数据还远远不够,还应将数据结链成网,在更广阔的地域、空域上实现互联共享。”武旅长告诉记者,更新数据最终是为了运用数据,只有让数据动起来、用起来,才能提升训练效益。
作为防空兵分队,该旅以往注重高炮射击多,很少在冬训组织单兵轻武器射击。此次紧扣实战组织警卫勤务演练,结果一打实弹,那些夏天的“神射手”竟然有不少出现脱靶。
上一篇:上一篇:美媒:俄远东地区或被解放军夺回 俄恐惧中国
下一篇:下一篇:解放军14日将在渤海执行军事任务 任何船只禁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