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,军人和商人结成同盟,看上去有些贴近欧洲传统。实际上军人力量居于主导,较少受商业规则约束,更像东方传统中一股坐大的地方军阀,疯狂而残忍。例如在明治宪法的酝酿制定过程中,日本先仰慕英国,后学习德国,最后从国情出发,规定军部直接听命于天皇,不受政府、议会管辖和监督。与中国清朝僵化的文人官僚体制不同,握有大权的日本军人体制很容易接受西方的军事技术。有了这个立足点,其他的新思想都是以此展开,为我所用,尝到甜头后,形成改革获益、再改革再获益的循环。追根溯源,军国主义也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,因此很多日本民众对其念念不忘。
另外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重要制度保证是1871年废蕃置县,相当于秦始皇的废六国贵族设立郡县,实现了日本的真正统一。名义上的君主立宪不同于同为岛国的英国,而是效仿欧洲大陆强国,以军事集团为后盾,建立强力的中央集权政府,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。同样是被迫打开国门,中国是削弱中央集权,导致国家混乱分裂,日本是完成统一,加强中央集权。相同的开始产生不同的后果,简单原因是日本船小好掉头,中国却过于庞大,要重新实现军事强权并非易事。
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,在思想、技术、制度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梳理,不过更为基础的条件与英国极为相似,是得益于地理安全优势和资源劣势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,保障在对外开放吸收的同时,对内能够短时间完成集权统一。这在已有众多列强占优的情况下,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机遇。促成日本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,用时最短,见效最快。
日本明治维新随后踏上军国主义的战车,去实现丰臣秀吉未竟的事业。与欧洲列强相比,日本更看重中国,视为禁脔,是其成就霸业的最大资源,妄图完成蛇吞象。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,日本野心的膨胀一发不可收拾,吞并朝鲜,侵略中国,偷袭珍珠港,挥师东南亚,最终换来东京的熊熊大火,广岛、长崎壮观的蘑菇云。尽管日本后来年年撞钟祈福,想把自己塑造成最大的受害者,但无奈亚洲处处白骨,罪证难消。
日本明治维新的侵权条约
1945年9月9日,侵华日军在南京正式签字投降,日军代表“中国派遣军”参谋长小林浅三郎(左)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(右)递呈降书。1937年12月至次年初,日军曾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。
日本跻身列强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。一方面对气焰日盛的欧洲中心论提出挑战,另一方面促进亚洲其他国家觉醒。但是日本的成功有其特殊性,曾给中国造成极大的错觉,因错觉导致错误,因错误导致错乱。后来的实践证明,由于国家类型不同,中国的政治走向不可能以明治维新为样本。
中日两国彼此间有非常复杂的情感。日俄战争,日本获胜,一批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,视为黄种人的胜利,是黄种人的荣耀。辛亥革命成功,一批日本人为之欢呼雀跃,视为另一个黄种人大国的觉醒,为黄种人增添力量。将视线拉长,在近现代化的道路上,综合来看,由于地理相近,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可能是日本,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都很大。知识传播、人才培养、经济发展,日本帮助中国很多。同时,侵略中国血债累累,还暧昧不思悔改,为靖国神社中供奉的战犯招魂,令人恶心和愤怒。总之两国关系纷纷扰扰,现在地理上一衣带水,心理上千山万水。恐怕只有中国逐渐强盛到一定程度,日本全面接受这一现实,中日之间各种争端才会彻底化解。两国内心深处的黄种人或东亚意识才能结合,也许到那时,友好邻邦才不是互相画饼。
日本以其自身的综合实力,难以长期保持大国地位。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,称雄东亚,已属不易,其后仍能保持经济大国地位,只是部分延续。二战后,开工业文明之先、两次世界大战战胜国、安理会五常之一、文化行销全球的英国早已褪掉日不落帝国的光环,只不过开亚洲风气之先的日本更不必强求,回归历史常态是必然结果。回想丰臣秀吉的嚣张,德川幕府的封闭,再联想到明治维新后的疯狂,现在日本面对新兴国家的崛起,实力渐弱,优势渐失,是不是又越来越保守了呢?
上一篇:上一篇:抗美援朝中的反细菌战
下一篇:下一篇:日军镜头中的南京沦陷